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你好!欢迎来到学习娃,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广告位
学习娃查询工具诗词 赵瞻
古诗
古诗大全

生字速查 部首拼音查字

赵瞻

赵瞻   zhào zhān

宋代诗人收录作品:8首

(1019—1090)凤翔盩厔人,字大观。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时,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为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同、陕州。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懿简。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牾论》等。

  • 本    名

    赵瞻

  • 别    称

    懿简

  • 字    号

    大观

  • 所处时代

    宋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时间

    1019

  • 去世时间

    1090

  • 主要作品

    《比干台》《鹤鸣古洞》《句》《魏文侯城》《文湖渔唱》等

  • 诗人作品
  • 历史传记
  • 赵瞻传
  • 译文
  • 《比干台·九阍大坏一木支》
    九阍大坏一木支,势知不可诚不欺。商之三仁异所归,死谏不欲狂囚为。贤哉万世忠臣师,比干而已前其谁。谏不当显何所持,忠必爱君无拂辞。帝舜载赓歌康隳,风雅比兴陈盛衰。君贤臣圣流书诗,光华荣辉同葳蕤。扶起不欲忧颠危,剖心血颈鼎获糜。此意不独在一进,死者一传星日垂。犹有佞人乘其机,顺正逢恶称讽规。甘言好语解人颐,如鼷食角寝不觜。聪明蔽密蔀莫知,微干之节世亦疑。章华非不穷峨巍,姑苏一同宗社移。名与土灭扫无遗,但为世鉴那中议。兹台巍巍存遗基,尚觉清风洒肝脾。妖狐狡兔不敢依,飞沙落日予心悲。
    查看详情 >>
  • 《比干台》
    九阍大坏一木支,势知不可诚不欺。商之三仁异所归,死谏不欲狂囚为。贤哉万世忠臣师,比干而已前其谁。谏不当显何所持,忠必爱君无拂辞。帝舜载赓歌康隳,风雅比兴陈盛衰。君贤臣圣流书诗,光华荣辉同葳蕤。扶起不欲忧颠危,剖心血颈鼎获糜。此意不独在一进,死者一传星日垂。犹有佞人乘其机,顺正逢恶称讽规。甘言好语解人颐,如鼷食角寝不觜。聪明蔽密蔀莫知,微干之节世亦疑。章华非不穷峨巍,姑苏一同宗社移。名与土灭扫无遗,但为世鉴那中议。兹台巍巍存遗基,尚觉清风洒肝脾。妖狐狡兔不敢依,飞沙落日予心悲。
    查看详情 >>
  • 《子夏山·山因先师成令名》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冈争。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山种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广衡。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查看详情 >>
  • 《鹤鸣古洞》
    山势嵯峨接远峰,九皋鹤唳彻长空。清音仿佛苍松外,疏影依稀皓月中。石洞云封仙去俊,桑田世换水流同。登临厌听黄鹂语,弄巧绵蛮噪碧丛。
    查看详情 >>
  • 《文湖渔唱》
    湖光潋滟之莲荷,欸乃渔郎贯此过。笛韵吹残红蓼岸,橹声摇出锦鳞窝。狂歌明月间愁少,放浪扁舟适兴多。蓴菜鲈鱼供一醉,掉头归去卧烟蓑。
    查看详情 >>
  • 《句》
    天犹有仓廕,三十六峰中。
    查看详情 >>
  • 《子夏山》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冈争。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山种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广衡。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查看详情 >>
  • 《魏文侯城》
    曰自战国争雄来,何城不荒为壘培。治乱兴废讵足哀,矧无名号寒於灰。晋壤剖裂分家陪,魏至文侯功业恢。三师经术王迹开,五臣御侮强敌摧。况有成子相君才,吴起将兵亦伟哉。内谘礼乐古典该,外强量旅腾风雷。足尊天子朝灵台,乌用此城高崔嵬。城之峻矣维其颓,宫之广矣今蒿莱。黍离兴难悲邅回,如侯万国徒尘埃。一时火炽俄烬煨,惟有陋俗知营财。
    查看详情 >>
更多作品

宋英宗时,以侍御史出判汾州。宋神宗时,判开封。上疏言青苗法不便,出知同州。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懿简。瞻著有文集二十卷,春秋论二十卷,史记抵牾论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议十卷,及西山别录一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事见《范太史集》卷四一《赵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刚,太子宾客,徙凤翔之盩厔。瞻举进士第,调孟州司户参军,移万泉令。捐圭田修学宫,士自远而至。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筑六堰灌田,岁省科敛数十万,水讼咸息,民以比召、杜。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员外郎除侍御史。诏遣内侍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瞻以唐用宦者为观军容、宣慰等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会文彦博、孙沔经略西夏,别遣冯京安抚诸路,瞻又请罢京使,专委宿将。夏人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御,加长卿集贤院学士,瞻言长卿当黜不宜赏,赏罚倒置。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改容,纳其言。神宗即位,为开封府判官。神宗问:“卿知青苗法便乎?”对曰:“青苗法,唐行之于季世扰攘中,掊民财诚便。今欲为长久计,爱养百姓,诚不便。”初,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党饵以知杂御史。瞻不应,由是不得留京师,出为陕西转运副使,改永兴军转运使。初,元丰中,河决小吴,北注界河,东入于海。神宗诏,东流故道淤高,理不可回,其勿复塞。乃开大吴以护北都。至是,都水王令图请还河故道,下执政议。瞻曰:“自河决已八年,未有定论。今遽兴大役,役夫三十万,用木二千万,臣窃忧焉。朝廷方遣使相视,若以东流未便,宜亟从之;若以为可回,宜为数岁之计,以缓民力”。议者又谓河入界河而北,则失中国之险,昔澶渊之役,非河为限,则北兵不止。瞻曰:“王者恃德不恃险。澶渊之役,盖庙社之灵,章圣之德,将相之智勇,故敌帅授首,岂独河之力哉?”后使者以东流非便,水官复请塞北流,瞻固争之,卒诏罢役,如瞻所议。洮、河诸族以青唐首领浸弱可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兴师。瞻曰:“不可。御外国以大信为本,且既爵命之,彼虽失众心,无犯王略之罪,何辞而伐之?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乃止。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语辅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懿简。

赵瞻,字大观,他的祖先是亳州(安徽)永城县人。父亲赵刚,做太子宾客,迁居风翔府周至县(盩厔zhōu zhì,县名,在中国陕西省。今写作“周至”)。赵瞻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孟州司户参军,后来改任万泉县(山西万荣县)县令。他把自己用于祭祀的田捐献出来用于修建学宫,不少学士从远处闻名而来。他又凭秘书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的身份上调去做永昌县知县(管理永昌县),他组织百姓修了六条河堰灌溉农田,每年给百姓节省数十万赋税(科敛:按规定条文摊派,聚敛),因为灌溉水源产生的官司或纠纷都平息了,当地百姓把他与召、杜两个贤臣相提并论。(召:召康公,文王庶子,杜:杜伯,杜国君主,名恒,西周上大夫。召杜二公,布宣教化,断狱除讼,深得民心,辅佐周王室,屡施善政.古人认为此二人为辅佐之臣,其德可范。)英宗治平初年,赵瞻由都官员外郎任侍御史,英宗下诏派宦官内侍王昭明等四人担任陕西各路钤辖,到陕西诸路节制管辖军事,招纳安抚各部。赵瞻认为唐代用宦官作观军容、宣慰等使者(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后世应当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做法,皇上应该追回宦官,任用守臣。瞻多次向上奏疏,言辞非常激切。适逢文彦博,孙沔(音免)作西夏经略使,另派冯京安抚各路官员百姓,赵瞻又请求朝臣罢免冯京的使者职务,专门委托有威望的老将代理。西夏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抵抗,皇上反而加封长卿作集贤院学士。赵瞻对皇上说应当贬退长卿而不应当奖赏,皇上这样做是颠倒了赏与罚的标准。京东发生多起盗贼起事,赵瞻请求更换曹、濮两地没有才能的守臣,皇帝没有回应他的请求。于是赵瞻要求告老还乡,力谏应追回内侍王昭明等四人,英宗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形容被言语、行为所感动),采纳了赵瞻的意见。宋神宗登上帝位后,升赵瞻作开封府判官。神宗问他:“你知道青苗法实行起来方便吗?”赵瞻回答说:“青苗法是唐朝末年动乱之时实行的,用于聚敛百姓的钱财确实方便。现在皇上想要制定令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爱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话,青苗法实施起来确实没有什么便利。”王安石想赵瞻协助自己施行新法,就派他的党羽手下用知杂御史(的官职)诱引赵瞻。但赵瞻决不答应,因此被贬出京城作陕西转运副使,又改作永兴军(西安)转运使。当初,宋元丰年间,黄河在小吴决口,向北流入界河,向东流到大海。神宗下诏,东流入海的旧道淤泥很高,不能回流,还是不能再让它堵塞。于是开大吴来保护北都。这时,都水王令图请求恢复黄河故道,下达执政官讨论。赵瞻说:“黄河决口已经有八年,没有形成定论。现在突然进行大工程,需要三十万劳工,用二千万木料,我私下担忧这件事。朝廷可派使臣察看情况,如果认为河水向东流不便,应该立即听从他们的话;如果认为可以回流,应该制定几年的计划,以便缓和(减轻)民力。”讨论的人又认为黄河汇入界河向北流,就会失去了中原的险要屏障,过去的澶渊之战,如果不是黄河,战争就不会停止。赵瞻说:“称王天下的人依靠德操而不靠险要屏障。澶渊之战,是祖庙社稷显灵,章圣皇帝的恩德,将士们的机智勇敢所致;因此敌人的将帅投降,难道只是黄河产生的作用吗?”后来使臣认为黄河水东流不方便,水官又请求朝廷堵塞黄河北流,而赵瞻坚决力争,终于下诏停工,听从赵瞻的意见。洮、河各少数民族认为青唐首领软弱可欺,想依靠中原军队的威力而废除他,边关的臣子极力请求发动军队。赵瞻说:“不可,抵御外国要把诚信作为本,况且朝廷已经用官爵任命了他们,他们虽然失去了民心,却没有违犯大王谋略之罪,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讨伐他们呢?如果他们不能被攻克,那么战争由此又重新爆发了。”朝廷终于采纳赵瞻之言,就不再做这件事。元祐五年,瞻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太皇太后深为惋惜地对辅佐大臣说:“可惜呀!他是个忠厚的君子。”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懿简。

Top